2020年,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,同比增加40万人。综合考虑疫情影响等因素,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。面对特殊情况,创新推进网上就业服务、大力拓宽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渠道、关爱和帮扶就业重点群体、提升就业管理服务水平……
4月4日下午2点多,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李灿匆忙结束记者的采访,奔赴社区志愿者的岗位——因为“想为家乡出份力”。
这个武汉小伙心里很踏实,20多天前,他在“云招聘”中顺利找到工作,成了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的一名新员工。
“金三银四”,每年的3、4月都是求职应聘的“旺季”,可受疫情影响,今年的求职季格外特殊。应届毕业生不是去大型招聘会,而是守候在招聘网站;不是去校园宣讲会提前占座,而是为“云端宣讲会”定好闹钟;不是怀揣简历赶赴面试,而是打开摄像头,与考官“面对面”……
就业一头系着千家万户,一头系着国计民生。2020年,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,同比增加40万人。综合考虑疫情影响等因素,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。面对特殊情况,创新推进网上就业服务、大力拓宽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渠道、关爱和帮扶就业重点群体、提升就业管理服务水平……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毕业生送上“暖心礼包”,最大限度拓宽就业渠道、增加就业机会。
“云招聘”
日均举办2万余场
2月20日晚上10点半,李灿正准备休息,一条消息从手机中跳出来:《武汉大学2020届毕业生春季空中双选会邀请函》。消息发在了“2016级经管实习就业群”中,群里有620个成员,发消息的是辅导员李欢欢。
李灿心里一动。“负责就业的老师和辅导员一直非常关注我们,关心着我们的毕业去向。”李灿告诉记者。他点开链接,看到这场双选会经过了学校严格把关,只有通过筛选审核的用人单位才能“进场”。
“我一共参加了7个面试,想让自己多点选择。”李灿回忆,参加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的面试,是在3月9日下午。没有想象中的身着正装、紧张候场,他只是在家中找了个安静的地方,拿着手机,打开视频功能,就进入“面试考场”。“请自我介绍一下”“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?”“你认为自己有哪些优缺点”……面试官一一询问。
两天后,李灿在微信中收到了录取通知,为自己特殊的毕业求职季画上句号。
为千千万万个“李灿”找到工作保驾护航,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的方向。“疫情加剧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、延缓了投资项目建设进度、抑制了内外商务经贸活动。教育部就业中心近期对全国9.9万个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,在这样的背景下,其中16%取消了原定的春季招聘计划,有春招计划的单位中65.6%的招聘规模减小或不变。”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。
2月28日,“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——24365校园招聘服务”活动正式启动。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,截至4月3日,活动已提供岗位833万个,投递简历超过1100万人次。此外,还推出450余门线上就业创业精品课程、就业网站信息和就业政策汇编,教育部新职业网也推出网上签约平台。
与此同时,各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和高校积极推进网上招聘、网上咨询、网上签约等一系列就业服务,日均举办各类网上招聘活动2万余场。
3月18日,电子科技大学第三场春季线上双选会落幕,来自重点领域行业的152家优质企业提供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。“传统双选会上,起码要花三四个小时了解企业信息,现在能把时间省出来准备面试。”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夏梅娟说。
在北京,已策划安排150家用人单位规模以上网络双选会97场,预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08万个;各高校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“24365校园招聘服务”,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64.1万个。截至3月25日,毕业生就业整体落实率达38.44%,高于往年同期1.8个百分点。其中,湖北籍毕业生就业整体落实率高于总体毕业生落实率2.5个百分点。
“虽然今年就业形势整体复杂严峻,但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了整体平稳的态势。”北京市教委高校学生处处长刘新军认为,整体来看,网上招聘会有优势,“参会的用人单位数和提供的岗位数远远大于线下招聘会,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更多了,就业选择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。”
下功夫
再造整个招聘流程
3月20日,浙江大学开启首场空中双选会,600余家企业的近2000个职位虚位以待。
“空中双选会界面清楚直观,检索方便。”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毛瑞明一大早就打开电脑,收集参会单位信息。让他倍感便利的是,平台上不仅能投简历,还能进入“企业咨询室”,与校招人力资源负责人在线互动。当天,他投了5份简历。
中建八局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郜伟也点赞“在线咨询”,“今天的双选会上,我们收到120多份简历,并在‘咨询室’里跟学生进行了沟通。下一步,我们将结合学生们的意向,组织一对一的网络视频面试。”
求职招聘从线下“转战”线上,绝不仅是“搬家”那么简单,而是需要再造整个招聘流程。这考验各地各高校的“细功夫”:
这里面,有“强强联合”。北京大学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央企总部联合举办“空中宣讲会”,输送毕业生参加“大国重器”建设;清华大学联合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联合在线大型招聘会,3个专场、8个专区吸引了621家用人单位。
这里面,有“智能匹配”。江西在对毕业生求职意愿和单位用人需求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,开展“智能匹配”对接。只有双方匹配度达50%以上,系统才会自动将结果编辑成短信,发到毕业生手机上。
这里面,有精准帮扶。北京工业大学开通“简历诊断”服务,邀请一批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专家,为毕业生“诊断”简历;陕西师范大学利用“智慧就业”平台,掌握哪些学生应聘积极、哪些学生不积极,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;北京外国语大学通过“一对一生涯咨询”、线上课程、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就业服务,每天都有老师在线答疑。
这里面,有求职辅导。北京科技大学上线《求职战“疫”歌》等视频,发送《我很焦虑怎么办》等指导文章,针对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,分层次、分类别开展就业“云指导”;厦门大学自主开发《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》慕课课程,组织职业指导师在线直播,举办线上主题班会、指导讲座等。
这里面,有“绿色通道”。北京林业大学优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,通过辅导员代办、材料邮寄等方式,将“最多跑一次”变成“一次不用跑”;天津大学开发“天大就业网上办事大厅”微信小程序,毕业生提交业务申请,学院和就业指导中心依次进行线上审核,毕业生足不出户就能办业务。
这里面,还有特殊关爱和暖心呵护。上海交通大学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特别是湖北地区学生、经济困难学生等做到一人一档、因人施策;中国农业大学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、身体残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实行分类帮扶和“一生一策”动态管理,优先推荐岗位;山东大学加强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,帮助毕业生缓解心理压力,并对困难毕业生群体启动救助机制,拓宽就业路径,优先推荐岗位。
有挑战
关键岗位待线下考核
“网络招聘缩减了企业招聘成本,活跃了就业市场,扩大了双方充分互选的范围。但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‘筛选成本’、毕业生的‘判别成本’,以及各高校‘精准就业’的难度。”有专家指出。
记者了解到,一些用人单位通过“云招聘”完成了前期的工作,但关键岗位的敲定,仍待疫情稳定后的线下考核。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互了解不深,有些环节很难迅速决断,有的还要通过实习来判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,最终决定是否录用。”刘新军说。
“我本来期待在春招中有更大收获,但现在降低了心理预期。”北京大学金融专业研三学生小黄解释,金融类企业在确定最终用人名单前,一般会组织候选人进行等额或差额实习,但受疫情影响,一些企业减少了招聘名额。
网上就业服务也是如此,“以就业指导课为例,课程重在实践,如今不能面对面指导,学生只能通过看视频进行想象,效果有所降低。”有老师指出,部分对体验感要求较高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已不得不延期。
“难度不小,压力很大。”有高校就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,如已复工企业要求已毕业学生办理改派等手续,而有的地区学校和省就业中心还未开工;参加公务员、选调生及事业单位招考的毕业生暂时无法参加面试、体检;部分有意向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暂时无法打印成绩单;教师证、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等行业准入性资格证书考试暂停,使得部分毕业生未能及时获得证书,从而在相关行业求职受限等。
“相信这次疫情会推动更多高校通过互联网开展就业招聘活动,推动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,为毕业生提供更加精准化、人性化、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。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。
懂担当
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
“中建三局!这个单位一下子吸引了我,它以中国速度建成火神山医院,让人骄傲!作为湖北人,这是我心中的‘首选’。”浏览着招聘网页,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金子敬眼前一亮。“云求职”的日子里,让他心里最温暖的是,一些岗位“专供”湖北籍毕业生。如今,金子敬如愿以偿,成为中建三局的新成员。
新冠肺炎疫情让毕业生求职受到冲击,却也坚定了在读医学生们的就业志向。“服务患者、坚守岗位,是我毕生的追求和使命所在。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3级临床医学(八年制)学生孟漱石说。“疫情发生后,学生们更坚定了在医学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。”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。
到国家重大工程、重大项目、重要领域去,到基层去,到部队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!
“疫情对就业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,但是新动能的发展和传统动能的改造升级蕴藏了大量的就业机会。我们将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大工程、重大项目、重要领域就业。”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。
基层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大学校,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,农村教师“特岗计划”、“大学生村官”、“三支一扶”、“西部计划”等基层就业项目都是年轻人大展宏图的舞台。“我们因势利导,把抗疫斗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、社会责任教育的生动课堂和鲜活教材,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心态,投身西部、基层等更广阔的天地干事创业。”复旦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。
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生周海若是武汉人,已决定报名湖北选调生,在基层发光发热;清华航天航空学院博士毕业生汲世祥,已签约中国兵器工业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所,朝实现科技报国理想进发;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熊灿阳,即将走上汉阳市政集团的工作岗位,“求职不能只看薪酬待遇,要看重单位的责任和担当,彰显人生的奋斗价值。”亲历了疫情,熊灿阳和许多毕业生一样,对职业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(来源:人民日报)